“2021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将于3月上旬公布。近日,Archdaily给出了预测名单,来自全球58位建筑师入列,其中8位中国建筑师引人猜想。”众所周知,作为建筑界的“奥斯卡”,该奖项是表彰—位或多位当代建筑师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等优秀品质,以及他们通过建筑艺术对人文科学和建筑环境所做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贡献。
这—国际性奖项由美国芝加哥普利兹克家族通过旗下凯悦基金会于1979年创立,每年评选—次,授予—位或多位做出杰出贡献的在世建筑师。该奖项通常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和”业界最高荣誉”。奖赏包括10万美元奖金和—枚铜质奖章,授予—位或多位获奖人,颁奖仪式选择在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物内举行。
从媒体公布的消息来看,预测的中国建筑师有8位,分别为吴良镛、何镜堂、崔恺、张永和、马岩松(MAD)、柳亦春、姚仁喜、胡如珊(如恩设计)。以下为关于他们建筑生涯及部分作品的介绍。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2021,那些引人注目的中国建筑师们~
01 吴良镛
“凡是见过吴良镛的人,都会从他身上品读出老一辈科学家爱国、无私、勤奋的独特气质。” ——中国科学院
吴良镛
吴良镛,1944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1946年协助梁思成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1949年毕业于美国匡溪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至今。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吴良镛院士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他创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并出版了同名专著,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概念拓展为“聚落”的概念。
个人作品:
北京菊儿胡同
泰山博物馆
02何镜堂
“何镜堂院士长期从事建筑及城市规划的教学与研究,提出了‘两观’(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建筑哲理和创造思想,体现于大量的建筑创作作品中。” ——中国建筑学会
何镜堂
何镜堂,毕业于华南工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首届“梁思成”奖获得者。
他是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与设计实践第一线的学者和建筑师,是中国建筑界公认的设计大师之一、岭南建筑界的著名人物。他提出了“两观三性”建筑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并在文化博览建筑、教育建筑领域达到国际水平。
个人作品:
大厂民族宫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
03崔恺
“几十年来的设计经历让崔恺终于寻找到正确的方向,即是‘本土设计’,他希望能顺应建筑和环境的关系,以土为本来进行建筑设计。建筑要对得起这片土地。” ——央视网、中国建筑学会
崔恺
崔恺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1999年6月至2008年6月当选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副理事。2000年当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
崔恺遵循“适用、经济、美观”的设计思想,在借鉴国际建筑思潮的同时重视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努力探索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建筑设计创作之路,提出了“立足本土”的设计观念。
个人作品:
安阳殷墟博物馆
拉萨火车站
苏州火车站站房
04张永和
“自1993年起,来自北京的建筑师张永和与妻子鲁力佳成立非常建筑工作室,并开始他们在国内的实践。非常建筑意味着‘非同寻常的建筑’,它象征着中国第一代独立建筑工作室的实践,也为中国当代的建筑实践奠定了基础。张永和被称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之父’。” ——纽约策展人 Vladimir Belogolovsky
个人作品:
张永和
张永和,1977年考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1981年赴美留学,先后在美国波尔州立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系分别获得环境设计理学士和建筑硕士学位。他是中国著名建筑师、建筑教育家、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美国注册建筑师。
他的建筑是理性的产物,正如他自己所言的“含蓄空间”、“非常建筑”,他对建筑空间的理解、认识直至营造是暧昧的、含蓄的、先验与体验交并的。他的设计总是抛却现有建筑的一些模式,对空间、建筑回归到最初的原型进行设计,同时又能把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场景艺术、大地艺术等艺术与空间营造相结合,借助他的高度理性,较好地以空间营造实现了概念、行为、活动。
个人作品:
砼器
垂直玻璃屋
05马岩松
“马岩松作为全球最具创意的建筑事务所——MAD建筑事务所的创始人,帮助中国在国际建筑领域取得了一席之地。作为第一位获得RIBA奖学金的中国建筑师,马岩松探索了与传统的东方自然价值观相关的当代建筑,作出了众多复杂而又深厚,甚至超越时代感的建筑作品。” ——Ariana Zilliacus
马岩松
马岩松先后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北京建筑大学)、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师承扎哈·哈迪德。马岩松于2004年成立MAD建筑事务所。2014年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2014世界青年领袖”。目前任教于北京建筑大学。
马岩松曾说:“我是一个积极的批判者,和艺术家只批判和呈现矛盾不同,建筑师有责任提出更好的未来。”
马岩松一直讲未来建筑,要建造“山水城市”,归根到底,是让人在城市环境中与自然产生情感的联系,“不应让自然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远”。但这种未来,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乌托邦之梦,也不是一种野心,而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
个人作品:
哈尔滨大剧院
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
06柳亦春
“在中国大力提倡推动文化产业的时代,通过文化建筑的实践来探索传统的当代化表达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大舍建筑事务所在设计中专注于对江南意境的营造,对传统空间的当代转化。” ——ARCHINA建筑中国网、《建筑中国周刊》
柳亦春
柳亦春是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创始合伙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曾获“远东建筑奖”、由美国《建筑实录》杂志评选的2011年度全球十佳“设计先锋”(Design Vanguard 2011)以及由英国《建筑评论》杂志评选的AR新锐建筑奖、2015年福布斯“中国最具影响力设计师30强”。
柳亦春说:“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说,建筑师已有的积累是否能应对急速变化的未来呢?我想建筑的发展始终存在着两种力量的影响,一种是往后看的,一种是往前看的。”
个人作品:
嘉定新城幼儿园
龙美术馆西岸馆
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改造
07姚仁喜
“姚仁喜在不同地方做了很多相同功能的建筑——博物馆、道场、剧场。但看过的人会发现,每座都有自己的性格。
在他看来,只有从命脉上读懂自己的文化,才能做出可世代传承的好设计,拙劣地生搬硬套经不住美学考验。就像他设计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院,用中国书法中的三种笔法——浓墨、飞白、渲染来叙述整座建筑,将三万六千多片铸铝圆盘悬挂在弧形墙面,用现代数码设计呈现古老铜器上的龙纹和云纹。随着阳光的移动,经由圆盘的反射,人们在外墙上会看到一只‘在云中飞翔的龙’。” ——新华网
姚仁喜
大元建筑及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建筑师。1975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建筑系,1978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建筑硕士。1985年于台北成立了大元建筑及设计事务所,并于2001年在上海成立会元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事务所成长快速,已成为亚洲最知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
自出道以来佳作迭出,在海内外各种建筑评奖台上屡有斩获。其才华不仅体现在建筑上,亦参与电影制作、宗教文化传播等多种文化行业。他用谈诗、谈艺术、谈哲学、谈宗教修行的话语谈论建筑。
个人作品:
乌镇剧院
法鼓山家禅寺
07胡如珊
“不得不说,女性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的时候,往往会融入一种女性特有的阴柔和柔美,但胡如珊似乎是一个异类:尖锐的边角及线条,大胆的用色和回环往复的主题设计,都证明了其驾驭大型建筑设计时游刃有余的设计能力。
其不单单止步于建筑设计的广泛设计范畴,注定让其的影响力进一步的扩大,希望更多的人能领略到这位来自中国的女性建筑师的独特设计魅力。” ——筑讯中国
胡如珊
胡如珊女士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建筑学院,获建筑学学士学位;之后又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及城市规划硕士学位。2004年,胡如珊女士和郭锡恩先生共同创立了如恩设计研究室 (Neri&Hu)。
2013年,郭锡恩先生和胡如珊女士入选美国《室内设计》名人堂。2014年,被英国墙纸杂志(Wallpaper*)评选为年度设计师;2015年,被巴黎家居装饰博览会评选为亚洲年度设计师;2017年,胡如珊女士和郭锡恩先生被EDIDA国际设计大奖评选为年度设计师。
个人作品:
秦皇岛阿那亚艺术中心
雪花秀首尔旗舰店
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多优秀的青年建筑师不断涌现,壮大着我们的建筑师队伍,而以上8位建筑师正可谓是中国建筑界的翘楚,他们用其精巧的设计不断美化、装点着我们的生活和城市。在人才济济的建筑设计界,有着“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美誉的2021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最终得主,究竟是从以上几位建筑师中产生还是另有其人,让我们拭目以待吧!